新闻中心

    国庆假期归来,大家玩得还愉快吗?这里问大家一句:带孩子出去玩时,有没有一言不合就打骂娃呢?若有,请看完这篇文章。

    01

    前几天,一宝妈和我吐槽:

    我表姐生了二胎,这几天让我帮忙带一下大宝,可是这孩子调皮得很,气得我牙痒痒。但是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,打不得骂不得的,我该怎么管教他呢?

    她说到这里,我得到的重点不是怎样管教调皮捣蛋的孩子,而是“不是自己的娃,不能打不能骂”。

    于是,我反问道:那如果是你自己的孩子呢?你会怎么管?

    这个宝妈想都没想,脱口而出:要是我家那熊孩子,我早上手了!

    果然,答案在我的意料之中。这现象也让我无比疑惑,为什么很多妈妈,都愿意对别的孩子宽宏大量,却对自己的孩子一没耐心就上手?不是自己的娃不能动手,但是自己的娃打打骂骂就没事了吗?这叫什么?打是亲骂是爱吗?

    02

    我有一个朋友说:直到上个月看到父母的敬老卡到手,我才反应过来他们已经老了,也才明白“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待”这句话离自己越来越近了。可是早些年,我都在干些什么?

    她曾经有过一个非常不愉快的童年,因为她的妈妈,是典型的虎妈。

    她小时候,不愿意上学会被打,考试考差了也会被打,出去玩会被打,多吃一点零食还是会被打。她的妈妈信奉的育儿理念就是:不打不成器!于是,家里有根小木棒,专门用来打孩子。不仅是这个朋友,她的弟弟妹妹也是一路被打着长大的。

    一次因为被同学欺负浑身脏兮兮的回家,结果妈妈没有听她的解释,还指责她又在外面疯玩,直接免掉了她的晚饭。至此之后,朋友说,她恨自己的妈妈。

    后来,朋友凭着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,她很高兴,终于可以离开自己的妈妈了。临走前,她带着行李踏上了求学之路。她发誓,自己不会再回到这个家了。

    朋友也确实是这么做的。她大学四年没有回过家,也没有问家里要过钱,她靠自己挣学费和生活费。毕业后直接留在了那个城市,她打算筹钱买套自己的房子,建一个自己的家。

    当然,故事还没完,后来朋友还是回家了,因为毕竟自己的根在那里。六年了,她重新回到了家里,这次,妈妈没有打她,而是抱住她哭了。朋友至此才明白,以前的种种都过去了,这是自己的妈妈。

    人的想法和感情,是会随着时间、教育以及环境等因素而变化的,岁月会慢慢磨平所欲的伤疤,所以才有了“相逢一笑泯恩仇”的境界。况且,这还是自己的亲生母亲。尽管如此,朋友还是用了六年的时间,才将这一切都放下。而她的妈妈呢?这些年肯定也不好过。

    03

    家长会不断地吐槽:我家那个熊孩子啊,真的要气死我咯!成绩差、不听话,真是个讨债鬼!

    这样的声音想必经常听到吧,在浙江杭州的某处景点,有这样一副对联:“善缘恶缘无缘不聚,讨债欠债无债不来。”前半句讲的是夫妻,后半句讲的是父母和孩子。亲子关系,多半都是不对等的,要么父母强势,要么孩子是小霸王。

    我自己也有孩子,所以深刻的理解孩子实在不听话的时候,作为家长那种咬牙切齿、不打一顿不解恨的心情。但是每次都有一个声音在提醒着我,母子本该是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,为何要相互伤害呢?他气我,我打他,这冤冤相报何时了啊……

    就像朋友和她的妈妈,好好的一对母女,非要搞得苦大仇深,何必呢?生活中,我们身边像朋友这样的事例不多,但是妈妈和孩子无话不谈、如同好朋友一般的也不多。因为在我们的教育中,或多或少有些相互伤害的成分在。

    很多家长到了孩子慢慢长大,开始疑惑:为什么我的孩子什么都不告诉我,也不愿意和我沟通?一般这个时候考虑这个问题,已经相对晚了,因为问题已经出现了。无非是你曾经给他留下过什么伤害,或是打骂,或是没有时间陪伴他。于是,等孩子慢慢长大,受伤的就该是家长了。

    亲情,不应该是相互伤害的,平等理解尊重这些词,才应该是正确的打开方式。孩子不是不能打,但是请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打,不要在愤怒的时候打,不要在人多的地方打。如果仅仅是为了解气而打孩子,那么这“梁子”多半就结下了。

    所以,可千万别打孩子哟~有什么坐下来好好聊聊,多点耐心!